5年10亿元人才经费!20亿元安居经费!德阳市集聚十万英才!|全球聚焦
5月17日上午,德阳市实施“双十工程”集聚十万英才启动仪式暨人才政策发布会在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未来5年,将投入10亿元人才经费、20亿元安居经费,努力让人才在德阳安身、安心、安家。
一起来看看具体政策吧
(资料图片)
▽
“10条措施”
JOIN US
德阳市集聚十万英才
一
引才聚才有政策
市县联合设立10亿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3+1”主导产业人才引进、人才激励、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人才项目合作。实行分级保障机制,兑现支持措施所需奖励(补助)资金,由市、区(市、县)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税费分享比例分级承担,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
高端人才有支持
支持鼓励用人单位引进培育两院院士,在省上给予500万元的基础上,再给予500万元综合支持。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招引机制。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对科技领军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岗位资助或企业发展奖励,对教育、卫生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助和每年12万元岗位津贴。
三
就业干事有舞台
设立1000个专项引才事业编制,每年开展校园招聘活动,推行岗编分离、政聘企用等灵活用人机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岗位设置限制。开展常态化招才引智,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0个就业岗位,对企业或科研院所新引进的科技创新急需紧缺人才,在用人单位发放安家补贴基础上,分别给予博士后、博士、硕士最高4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助。
四
创新价值有激励
设立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对校(院)地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或技术转移机构的,采取“一事一议”制度,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并在德阳转化和产业化的团队,按照国、省奖励对象和标准1:1的比例,给予最高800万元资金支持。
五
投资创业有帮扶
实施“德阳创业新星计划”,每年单列1000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鼓励人才自主创业,给予企业注册绿色通道、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创业奖补等综合支持,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20万元项目支持。支持人才领办企业,对新认定的独角兽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服务企业,分别享受500万元、50万元、4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支持。
六
成长发展有空间
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人才储备工程,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国省级人才计划。实施德阳“英才计划”,每年分领域遴选一批科技卓越人才、首席技师、青年工匠、金融英才等人才,给予最高20万元资金资助,在平台支持、团队建设、成果转化、岗位职称、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博士后培养力度,支持博士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博士后进站研发,给予20万元项目经费和研发期间每人每年10万元、最多连续三年的资金支持。
七
安居置业有保障
设立20亿元人才安居专项资金,实施“家在德阳”人才安居工程,新建3000套人才公寓,全方位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推行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特惠政策,给予贷款限额上浮50%、最高可贷75万元、支持首付提取等专属优惠。加强租房补贴保障力度,对未入住人才公寓的硕士、博士,分别给予800元/月、1000元/月连续三年租房补贴。
八
金融支撑有专属
设立1.5亿元德阳天使人才基金,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风险投资支持。设立德阳人才金融服务中心,提供科创贷、成果贷、精英贷、安居贷、消费贷等5款人才贷产品,单户最高授信3000万元,利息优惠10%-30%。推行人才保险,每年投保1亿元,提供人才科研险、科技成果转化险、人才创业险、人才执业保障险等4款保险产品,提供最高100万元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保障和10万元创业、执业保障。
九
平台创建有力度
支持人才领衔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对推动德阳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国、省级创新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对新建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建的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支持。
十
生活服务有优待
将高层次人才纳入“德阳人才绿卡”,在便捷就医、文化旅游、交通出行、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专属服务。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开展人才慰问、培训研修、健康体检等服务。设立企业家服务中心,为头雁企业家提供政务代办、便捷就医、免费旅游等服务。落户服务有保障,凡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按照“先落户,后择业”原则,办理入户手续。
德阳市教育人才引育
“10条措施”
一、“大先生”计划
支持公办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单位全职引进“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中小学校知名校长、国家级教学成果主研人员、天府“青城计划”及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等教育领军人才,由用人单位所在地财政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安家补助,叠加享受连续三年,每人每年最高12万元岗位津贴补助。鼓励公办学校(单位)自主培育教育领军人才,享受与引进的同层次人才一致的岗位津贴补助。
二、“银发导师”计划
鼓励基础教育“头雁领航”学校、教育科研部门采取顾问指导、项目兼职、退休特聘等方式,引进市内外知名学校高级职称及以上、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下、工作实绩突出的省级及以上教学教研专家人才(团队)、学科知名教师,牵头组织教学科研工作,可实行“年薪制”,由财政“一事一议”单独保障。
三、“金牌教练”计划
支持德阳中学、德阳五中等重点学校采取顾问聘请、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五大学科竞赛类金牌教练员,由财政部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每年给予资金支持。对全职引进的金牌教练员,采取“补贴+考核奖励”的方式,由财政部门每年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大竞赛教练自主培养,在全市以“揭榜挂帅”方式遴选25名五大学科竞赛优秀中青年教师,成立五大学科竞赛团队工作室,以任务导向、项目攻关等方式,进行三年一轮系统化培育,每人每年3万元培养经费,由市级财政予以保障。经培育被认定为“金牌教练”的,享受和引进教练同等的待遇。
四、“优师云集”计划
鼓励公办中学引进省内外知名学校中级职称及以上、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有培养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学生业绩的学科教师;公办小学引进省内外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中级职称及以上、年龄在40周岁以下,有培养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学生业绩的学科教师,纳入德阳市特级教师或知名教师管理,并享受连续三年,每年9600元或8400元的绩效奖励。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全市遴选200名领航教师,采取国内研修、领衔名师工作室、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三年一轮系统化培养,每人每年3万元培养经费,由所在地财政部门分级负担,同时享受市特级教师或知名教师相应绩效奖励待遇。
五、“硕博倍增”计划
鼓励公办中小学校面向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的高校、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内知名师范大学考核招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优秀人才,可先上岗再考取教师资格证,允许1年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证。对全职引进的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可享受连续三年租房补助,其中博士研究生1.2万元/年,硕士研究生9600元/年。鼓励已取得本科学历的在编教师学历提升,采取就近和不脱产的方式,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由用人单位所在地财政部门一次性给予10000元学费奖励。
六、“归雁”计划
支持鼓励德阳学子回流,依托原毕业高中母校,建立德阳籍师范学子信息库,重点针对6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提供在校期间的“一对一”跟踪式服务,建立个人专属实习实践平台,开通德阳“头雁领航”学校入职“直通车”,吸引优秀学子毕业回德从教。建强人才回引新“磁场”,针对在外地工作的、教龄满5年及以上、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优秀德阳籍在编在岗教师,常态化开展人才回引,采取调动方式调配至空编学校任教。
七、“未来教育家”计划
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采取重大项目引领、名校跟岗锻炼、高层次研修等方式,首批遴选15名优秀校长作为“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由市级财政部门给予连续三年,每人每年5万元培养经费。建立“名优校长”津贴奖励制度,凡获评省级及以上名校长称号的,可享受连续三年,每年最高1.8万元的津贴奖励。依托高校学术资源,定期赴全国知名高校举办校长递进培训班。常态化举办“师说讲堂”,邀请全国知名校长赴德阳开展专题讲座。
八、“名师共享”计划
实施教育“同城融圈”战略,支持成都名校管理团队到德阳学校挂职,帮助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支持成都名校共享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和金牌教练,帮助德阳学校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名师顺向流动制度,市级及以上名师可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优先调入集团龙头学校任教。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市级及以上名师在本校执教工作量不超过教师平均工作量的2/3,剩余1/3的工作量需在集群学校带班、上课,实现优质师资流动共享。健全名师共享激励机制,结合实际保障流动名师薪资待遇,完善交通、生活等补贴补助制度,确保名优教师职能充分发挥。
九、“大国工匠”计划
实施“人才引尖培优工程”,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健全高校教师引培激励机制,全市人才引进保障优惠政策覆盖高校,对全职引进的博士,最高给予安家补贴20万元。探索高端人才“校聘企用”模式,实施柔性引智,推动高端人才共育共用。引进培养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天府工匠等国、省级领军型高技能人才10名以上,评选认定一批职业教育技能大师、教学名师。
十、“青椒培优”计划
实施“135青椒成长工程”(1年站稳讲台、3年初露锋芒、5年成为骨干),对入职6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培训“菜单”,全员全覆盖开展专题培训。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科教师,采取搭台子、压担子、铺路子等方式进行系统化培训,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财政部门给予连续三年,每人每年2000元培养经费,同时享有优先推荐进入市级及以上名师工作室,优先推荐参加成德、渝德教师互派,优先交流调动至“头雁领航”学校,优先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的机会。
德阳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育
“10条措施”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精准引进高端人才
对全职引进卫生高层次人才,包括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和国家级直属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给予该单位最高500万元综合支持;引进医疗杰出人才,给予单位最高200万元综合支持;引进的卫生骨干人才,给予单位最高100万元综合支持。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3年管理期内在我市首次购买自住房的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助,考核合格可享受最高1万元/月的岗位津贴,并给予科研项目经费支持。
二、分类引进硕博人才
医疗机构全职新引进并签约五年(含)以上的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专业博士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正高级职称人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副高级职称人才,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20万元、10万元安家补贴,经费按照单位和财政1:1标准,由财政统筹安排;卫生事业单位全职新引进并签约五年(含)以上的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专业博士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最高1200元/月、1000元/月、800元/月的租房补贴,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
三、聚力引进人才团队
对全职引进的卫生高层次人才团队,包括世界级水平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工作团队,给予该单位最高1000万元综合支持;对全职引进的行业杰出人才团队,给予单位最高400万元综合支持;对全职引进的卫生骨干人才团队,给予单位最高200万元综合支持。全职引进是指团队带头人及核心成员与引进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团队带头人须全职在德工作,核心成员中至少有2人全职在德工作。
四、着力加强人才培育
加大德阳“英才计划”德阳名医项目人才培育,对入选人才给予5万元资金资助。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每两年固定4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遴选2批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采取跟岗锻炼、外派学习、访问学者等方式进行系统化培训。实施骨干医师孵化计划,每年按三级学科和专业评定学术技术带人暨后备人选,给予一次性0.1-0.4万元/人的学术工作经费奖励。
五、鼓励科研学科建设
加快推进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对成功创建医学市级重点专科团队,每个给予3万元资金支持;成功创建省级临床研究中心团队,每个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成功创建医学省级重点学科团队,每个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实施名医工作室建设计划,成功创建名医工作室的,给予一次性3万元资金支持。
六、积极支持引智借力
支持各医疗卫生机构柔性引进优秀人才,对年度内用人单位实际给付个人、团队计缴所得税劳务报酬分别不少于10万元、20万元的,按实际支付劳务报酬的20%向用人单位发放引才补贴,每个用人单位每年给以不超过10万元补贴。加大柔性引进团队激励,成功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团队的,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5万元奖励;成功引进首席名医工作室带头人,给予工作室7万元资金支持。
七、优化人才评价激励
分层分类建立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医学杰出贡献奖、医德典范奖、妙手仁心奖、医学新星奖、最美提灯天使、最美健康卫士、最美健康守门人7类人才激励奖励体系,给予入选者每人一次性0.3万元奖励,每个团队一次性3万元奖励。设立突出贡献医务人员激励项目,每年根据重点工作任务确定激励主题,对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进行激励奖励。
八、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设立医疗卫生领域人才引进专项事业编制,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专编专用、单列管理。建立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领军人才引进入编不受个人年龄、编制、岗位设置限制,暂无法转移人事关系和档案的,可按规定给予办理聘用手续,实行灵活薪酬制度。畅通高层次人才职业晋升绿色通道,用人单位无空岗的,可突破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设立特设岗位,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九、提供优质生活保障
对符合条件人才发放“德阳人才绿卡”,持卡享受便捷就医、文化旅游、交通出行等19项专属服务。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对符合政策的,提供人才公寓、发放租房补助、给以安家补助、享受公积金贷款限额上浮50%等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优先购买“人才执业险”,提供安居贷、消费贷、精英贷等专属金融服务,给以贷款利率在当地同类贷款执行利率基础上给予10%—30%的优惠。
十、强化人才服务供给
领军人才、全日制博士以上学历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解决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学等事宜。
德阳市企业人才引育
“10条措施”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业领域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推动德阳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重点、按需引育,注重实绩、讲求实效,统筹联动、形成合力的原则,在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基础上,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强重点产业人才引进
1.支持引进顶尖人才
企业每培养或全职引进一名两院院士,给予企业500万元综合支持。对评审认定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或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从认定年度的次年起连续3年,按照相关标准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岗位资助或企业发展奖励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实施柔性引进优秀人才
鼓励支持市外优秀人才(团队),在不改变和影响市外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对口支持等形式,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用人企业可享受最高10万元引才补贴。(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3.支持储备急需紧缺人才
企业全职新引进并签订5年(含)以上工作协议或聘用合同,且在我市连续缴纳社保或纳税1年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最高可享受40万元补助,同时可享受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
二、建设高端人才团队
4.壮大高端人才队伍
加大本土工业领域高端人才培育力度,在德阳“英才计划”中,对工业领域重点企业人才给予优先支持,经评审入选德阳“英才计划”的人才(团队),可享受最高20万元资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5.支持培育高技能人才
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市级认定的,给予50万元资金补贴。企业人才通过岗位练兵、新型学徒制、以工代训等方式取得职业经理人、企业运营管理师、营销师(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最高6000元的培训补贴。(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三、推进人才发展平台建设
6.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创建
对企业新获批(认定)的国家实验室、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1000万元项目资金;对企业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给予500万元项目资金;对企业新获批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给予200万元项目资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
7.支持科研平台建设
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外籍专家示范站、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获得市级认定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建设经费资助,对获得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给予20万元项目资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科协、市人社局)
8.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并在德阳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团队,给予最高800万元资金支持。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优化人才创业服务环境
9.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
选送重点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研修,开展企业经营、品牌管理、投融资等方面培训。分层分类举办企业经营人才研修班、特训营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经营人才的技能提升和交流合作。企业在“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全省决赛中获奖的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为人才创办的工业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组织现场路演等“一对一”投融资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10.加强人才荣誉激励
对入选“年度德阳50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采取“全额返还、上不封顶”的方式给予头雁企业家补贴。开展时代企业家、优秀企业经营者评选,给予每名优秀企业经营者最高6万元奖励。将企业高层次人才纳入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在科研项目、评先推优、培训研修、休假疗养等方面优先支持。适时宣传一批重才爱才的先进单位、企业家和优秀产业人才及团队,注重在优秀产业人才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和先进模范人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市卫健委)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试行期3年,适用于产业发展规划、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在德阳市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近3年内无拖欠工资等用工违法行为发生的机械装备、材料化工、食品饮料、数字经济类企业,具体解释工作由市人才办会同市经信局负责。
编辑 | 王珊珊 责编 | 汪巧
值班编委 | 刘勋 来源 | 德阳发布
标签: